發布時間:2023-12-17 14:35:23來源:醫藥經濟報
全球首創新藥是基于全新作用機制的一類創新藥,通常會帶來診療領域的重大突破,能夠滿足巨大的未被滿足的患者需求。
12月15日上午,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生物技術和大健康產業專班就此話題,在京成功舉辦了“全球首創新藥對中國患者的意義及可持續發展要素論壇”。
本次論壇,產-學-研-政各界代表齊聚論壇現場,聚焦全球首創新藥對中國患者的重要意義,結合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特點及當下中國醫藥創新政策與發展環境等話題,共同探討如何讓首創新藥更好地滿足中國患者臨床急需并實現可持續發展,為建立完善的創新藥全生命周期政策體系提供新思路。
為適應生物醫藥健康產業創新發展的新形勢,經開區于今年3月正式掛牌成立生物技術和大健康產業專班,通過制定產業發展規劃、發布產業政策、加快前沿技術布局、落實北京市重點企業服務包機制以及服務保障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六大中心落地等,強化生物技術和大健康產業的頂層設計與服務保障機制,推動產業體系化與專業化發展,全方位營造惠企產業生態環境。
論壇以《醫藥創新——拯救生命的力量》紀錄片開場,回顧了在經開區成功誕生的中國首款全球首創新藥從研發到臨床,再到上市審批,進入醫院,進入醫保,五年來惠及70多萬腎性貧血患者的全過程。參與活動的很多專家都是參與開發的引領者,因此在圓桌討論環節,各位代表都十分關心這種創新藥的成功經驗如何能更好地在北京復制,以及首創新藥在中國落地后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醫藥創新促進會執行會長宋瑞霖表示,創新藥是高投入、高風險的產品,它與仿制藥具有非常大的不同,它不僅要有高額的研發費用,還要有一定規模的推廣成本。我們不能因為醫保的費用有限,中國創新藥的價值跟著變成了有限,要站在全球的角度、從全鏈條去看待中國的醫藥創新,給予創新更多發展空間,讓中國的醫藥創新能夠惠及中國及全球患者。
北京經開區管委會副主任劉力指出,生物醫藥產業作為經開區四大主導產業之一,經過長期的培育與積累,已聚集了各類企業4200余家,涵蓋了化學藥、生物藥、現代中藥、新型疫苗、高端醫療裝備、第三方服務平臺等醫藥健康產業全領域,聚集了細胞基因治療、合成生物等前沿生物技術代表性企業,形成了龍頭引領、集群共進的發展格局。未來,經開區將進一步發揮首都資源優勢,聚焦重點、加強創新,優化服務、提升環境,進一步促進生物醫藥技術創新,提高生物醫藥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激發生物醫藥企業發展活力,完善生物醫藥全球資源配置功能,努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新藥智造”產業高地。
琺博進是坐落于經開區的重要國際創新醫藥企業之一。作為產業代表,公司中國區總經理鐘黎蘊華表示:“近年來,審評審批制度改革為中國醫藥產業創新升級帶來了巨變,成為中國醫藥產業生態創新升級的新起點,我們對中國醫藥產業‘全球新’的高質量發展新時代充滿信心。同時,我們也期待中國在知識產權保護、專利補償制度、醫保支付制度等環節對首創新藥有更多的鼓勵與支持,讓更多具有臨床價值的全球首創新藥能在中國首發?!?nbsp;
現場,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腎內科主任左力,阿斯利康中國副總裁、企業事務及市場準入部負責人黃彬等嘉賓也從臨床、醫保及患者可及性等角度補充了對中國首創新藥可持續發展的建議。
當前,我國正處于從醫藥制造大國向醫藥創新強國邁進的重要歷史節點,應客觀評估過去我國醫藥創新的成果、不足以及未來醫藥創新生態系統完善的關鍵環節。促進醫藥研發需要國家戰略規劃和頂層設計的方向指引,也需要一系列關鍵要素和制度環境的落地支撐,為醫藥創新創造更好的市場環境。
圍繞“中國患者未被滿足的臨床需求”,致力于讓中國患者盡早獲益并能持續獲益于高質量創新藥物,是與會各方共同努力的方向。從仿制到創新,從跟跑到領跑,從“中國新”到“全球新”,中國創新藥的大時代正在加速到來。
此內容為《醫藥經濟報》融媒體平臺原創。未經《醫藥經濟報》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復制或建立鏡像。如需獲得授權請事前主動聯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65;yyjjb@21cn.com。
粵ICP備17121623號 國內統一刊號:CN44-0098 郵發代號:45-18 廣告熱線:020-37886663 訂報熱線:020-37886650
Copyright www.huang-gu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醫藥經濟報公眾號
腫瘤學術號免疫時間
醫藥經濟報頭條號